中国古代的时间表
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。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,分别是子时 、丑时 、寅时、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 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戌时、亥时。
在中国古代,人[文]们用“铜壶滴漏[章]”的方法计时,[来]把一昼夜分为十[自]二时辰,即子、[吃]丑、寅、卯、辰[瓜]、巳、午、未、[网]申、酉、戌、亥[文],对应于今天的[章]二十四小时。半[来]夜十一点到一点[自]的时间为子时,[吃]一点到三点为丑[瓜]时,三点到五点[网]为寅时,其余的[文]以此类推。
古代的一个时辰[章]相当于今天的两[来]个小时,所以,[自]当钟表刚刚传入[吃]中国时,就有人[瓜]把一个时辰叫做[网]“大时”,新时[文]间的一个钟点叫[章]做“小时”。以[来]后,随着钟表的[自]普及,“大时”[吃]一词也就消失了[瓜],而“小时”却[网]沿用至今。
扩展资料
子时——睡觉保[文]护阳气
半夜11点到凌[章]晨1点的时候叫[来]子时,这个时候[自]是一天当中太极[吃]生命钟的阴极,[瓜]按照阴阳消长的[网]规律,这个时候[文]阴气是最重的,[章]而阴是主睡眠的[来],最好遵从这个[自]阴阳的消长规律[吃],处于熟睡的状[瓜]态。
丑时——肝经造[网]血时间
丑时是凌晨1点[文]到凌晨3点的时[章]候,是肝经值班[来]。肝经是主生发[自]的,这个时候的[吃]阳气比胆经值班[瓜]的时候要生得大[网]一点了。肝脏要[文]解毒、要造血,[章]就是在这个时候[来]进行,所以半夜[自]里,千万别去酗[吃]酒,千万别沉迷[瓜]于游戏了。这个[网]时候人体得休息[文],肝还要工作。[章]有肝病的人多是[来]爱熬夜的人,因[自]为半夜肝要造血[吃]、要解毒,如果[瓜]不给它喘息的机[网]会,自然就容易[文]发病。
寅时——号脉的[章]最好时机
夜里3点到夜里[来]5点是什么时候[自]呢?这时候叫做[吃]平旦。因为此时[瓜]天气要开始平衡[网]了,阴阳开始平[文]衡了。此时肺经[章]值班。此时,天[来]刚刚亮,这时候[自]中医号脉是最准[吃]的时候,可以看[瓜]脉硬不硬,40[网]岁以上的人要考[文]虑是否得了高血[章]压;二三十岁的[来]如果脉紧,可能[自]是工作压力太大[吃],还可能是有焦[瓜]虑症。又紧又硬[网]的脉叫做弦脉,[文]如果是弦脉就要[章]考虑是不是有高[来]血脂、动脉硬化[自]了。
卯时——空腹喝[吃]水,排出毒素
卯时是大肠值班[瓜]的时候,是早上[网]5到7点钟。1[文]2时辰养生有个[章]重点,就是卯时[来]起床后要喝一杯[自]空腹水,有便秘[吃]的人这样做就可[瓜]以帮助减轻便秘[网]。因为大肠在此[文]时精气开始旺盛[章],大肠一鼓动,[来]再加上水的帮助[自],大便就下来了[吃],就能帮助解毒[瓜]。中医认为“肺[网]与大肠相表里”[文],寅时肺气实了[章],卯时才能正常[来]地大便。
辰时——早餐营[自]养要均衡
到辰时的时候,[吃]是胃经值班了。[瓜]这个时候是7到[网]9点,7点钟要[文]吃早饭了,而这[章]个时候是胃经值[来]班,所以,胃在[自]此时是最容易接[吃]纳食物的。
巳时——工作学[瓜]习的第一个黄金[网]时间
接下去上午9到[文]11点是巳时,[章]这时是脾经值班[来]的时候。脾经是[自]主消化的,这个[吃]时候,它要吸收[瓜]营养。而这个时[网]候也是大脑最具[文]活力的时候,是[章]人的一天当中的[来]第一黄金时间,[自]是老人锻炼身体[吃]的最好时候,是[瓜]上班族最出效率[网]的时候,也是上[文]学的人效率最高[章]的时候。所以必[来]须吃好早饭,保[自]证脾经有足够的[吃]营养吸收,这样[瓜],大脑才有能量[网]应付日常的运转[文]。
午时——睡好午[章]觉养阳气
午时11点到下[来]午1点的时候,[自]是心经值班。这[吃]个时候大家要注[瓜]意,心经值班的[网]时候应该要吃午[文]饭、睡午觉,因[章]为按照太极阴阳[来]气化规律,这个[自]时候阳气最旺。[吃]《黄帝内经》说[瓜],阴是主内的,[网]是主睡觉;阳是[文]主外的,主苏醒[章]。午时是阳气最[来]盛的时候,如果[自]吃完午饭稍事休[吃]息继续工作,这[瓜]个时候也出效率[网]。
未时——保护血[文]管多喝水
午时过了以后,[章]下午1点到下午[来]3点,就到了未[自]时,这时小肠经[吃]值班。小肠经把[瓜]食物里的营养都[网]吸收得差不多了[文],都送到了血液[章]里边,血液里边[来]就满满当当的,[自]就像上下班时候[吃]街上的车,十分[瓜]拥挤。这个时候[网]应该要喝一杯空[文]腹水,或者是茶[章]也行,这是用来[来]稀释你的血液。[自]因为人体这个时[吃]候血液营养很高[瓜],很粘稠,所以[网]要稀释血液,这[文]样才能起到保护[章]血管的作用。
申时——工作学[来]习的第二个黄金[自]时间
未时过了就到申[吃]时了。下午的3[瓜]点到下午5点之[网]间,这是第二个[文]黄金时间。这个[章]时候小肠经已经[来]把中午饭的营养[自]都送到大脑了,[吃]大脑这时候精力[瓜]很好,要抓紧工[网]作,提高效率。[文]
酉时——预防肾[章]病的最佳时期
那么到了酉时,[来]也就是傍晚的5[自]点到傍晚7点,[吃]这时候是肾经值[瓜]班,应该要再喝[网]一杯水。这一杯[文]水非常重要,可[章]以帮我们把毒排[来]掉,还可以清洗[自]肾和膀胱,不得[吃]肾结石,不得膀[瓜]胱癌,不得肾炎[网]。
戌时——工作学[文]习的第三个黄金[章]时间
再往下,到了戌[来]时,也就是晚上[自]的7点到9点,[吃]此时是心包经值[瓜]班。心包经值班[网]的时候,心气比[文]较顺了。这个时[章]候是一天当中的[来]第三个黄金段,[自]这个时间可以学[吃]习,可以去散步[瓜]去锻炼身体。但[网]是,当心包经值[文]班时间快结束时[章],可能是散步回[来]来以后,应该需[自]要再喝一杯淡茶[吃]水或者是水,让[瓜]血管保持通畅。[网]
亥时——准备休[文]息
然后就到了亥时[章],亥时就是晚上[来]的9点到11点[自],这时候应该休[吃]息,准备睡觉,[瓜]或者是夫妻融洽[网]等等,这都是最[文]佳时间。到10[章]点半一定要上床[来]了。到此为止,[自]12时辰养生就[吃]全部介绍完了,[瓜]它的规律就是要[网]按照经络和脏腑[文],还有阴阳气化[章]来进行养生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时辰
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是什么样的
1、【卯时】: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。
2、【辰时】:[来]北京时间07时[自]至09时。
3、【巳时】:[吃]北京时间09时[瓜]至11时。
4、【午时】:[网]北京时间11时[文]至13时。
5、【未时】:[章]北京时间13时[来]至15时。
6、【申时】:[自]北京时间15食[吃]至17时。
7、【酉时】:[瓜]北京时间17是[网]至19时。
8、【戌时】:[文]北京时间19时[章]至21时。
9、【亥时】:[来]北京时间21时[自]至23时。
10、【子时】[吃]:北京时间23[瓜]时至01时。
11、【丑时】[网]:北京时间01[文]时至03时。
12、【寅时】[章]:北京时间03[来]时至05时。
扩展资料:
古时候,白天靠[自]测量太阳的影子[吃],夜晚用漏壶([瓜]计时工具)滴水[网]测时。这不是最[文]早的测时法,在[章]这以前,如下表[来]的俗称所反映的[自]情况(表内的俗[吃]称,是指十二时[瓜]辰在古代的一种[网]通俗叫法)。这[文]种俗称,就是中[章]国古人借助一些[来]自然特征和生物[自]特征来计时的。[吃]
“鸡鸣”、“人定”,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。“食时”、“晡时”,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。古人一日两餐,早饭在日出以后,隅中以前,所以称这段时间为“食时”。
古代时间对应表
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。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,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。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的。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。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。汉代之前,这些称谓多有不同,直到汉代太初年间,我国实行了太初历,“其以一日分十二时,而以干支为纪。”(赵翼《陔余丛考》卷34)才基本定型定名①。十二时表时独特、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,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。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: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 二十三点至一点 子时 丑时 一点至三点 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 五点至七点,卯时 七点至九点,是辰时 九点至十一点,巳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,午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,申时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戌时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亥时 24至3子时 古代计时法: 1、十二时辰制。 西周时就已使用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 2、二十四时辰制。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这样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......依次下去,恰为二十四时辰,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。 3、十时辰制。 出现于先秦。昼夜各五分。据《隋书.天文志》,昼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来表示)。 4、五时辰制。 其名称为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(早)食、宴(晚)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少还、铺时、大还、高舂、下舂、县(悬)东、黄昏、定昏。参阅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。 5、百刻制。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。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。可能起源于商代。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,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、一百零八刻,几经反复,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,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。 6、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,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。 一般地说,日出时可称旦、早、朝、晨,日入时称夕、暮、晚。太阳正中时叫日中、正午、亭午,将近日中时叫隅中,偏西时叫昃、日昳。日入后是黄昏,黄昏后是人定,人定后是夜半(或叫夜分),夜半后是鸡鸣,鸡鸣后是昧旦、平明——这是天已亮的时间。古人一天两餐,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,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;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,这段时间叫晡时。 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)。 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)。 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)。 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)。 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)。 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)。 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)。 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)。 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)。 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)。 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)。 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)。 时辰———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: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“子时”,午夜1时至3时为“丑时”,后半夜3时至5时为“寅时”,早上5时至7时为“卯时”,上午7时至9时为“辰时”,9时至11时为“巳时”,11时至下午1时为“午时”,中午1时至3时为“未时”,晚上7时至9时为“戌时”,9时至11时为“亥时”。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。可见“从巳时直杀到未时”相当于现在的“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”。 更点———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,亥时作为二更,子时作为三,丑时为四,寅时为五更。 把一夜分为五更,按更击鼓报时,又把每更分为五点。每更就是一个时辰,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即120分钟,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。由此可见“四更造饭,五更开船”相当于现在的“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,3时至5时开船”。“五更三点”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,即6时12分,“三更四点”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,即2时36分。 刻———古代用漏壶计时。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。播水壶分二至四层,均有小孔,可滴水,最后流入受水壶,受水壶里有立箭,箭上刻分100刻,箭随蓄水逐渐上升,露出刻数,以显示时间。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。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所以“午时三刻”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.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,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,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,一更指七时至九时,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,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,四更指一时至三时,五更指三时至五时。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,用12地支表示,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。古时与现时对照: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,丑时从一点到三点,寅时从三点到五点,依此类推,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戌时、亥时。 “更天”前最大的数字是五,是指三时至五时。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一、 时: 指时辰,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,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,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。时辰的起点是午夜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:“自汉以下。历法渐密,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,盖不知始于何人,而至今遵而不废……然其(指杜元凯注)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,鸡鸣者丑也,平旦者寅也,日出者卯也,食时者辰也,隅中者巳也,日中者午也,日昳者未也,哺时者申也,日入者酉也,黄昏者戌也,人定者亥也。一日分为十二,始见于此。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“初”、“正”两部分,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,称“小时”。 二、刻: 大约西周之前,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,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。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,则1刻等于14分24秒。“百刻制”是我国最古老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。 到了汉代,在使用“百刻制”的同时,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“太阳方位计时”法。圭表由两部分组成: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,叫做表;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,叫做圭。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,所以才有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的俗语。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,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,这就是时辰的来历。到了隋唐,“太阳方位计时”正式演变为“十二时辰计时”。“百刻制”与“十二时辰计时”并用,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。 明末清初,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,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,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。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,不好计算,又先后改为96刻、108刻和120刻。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,每个时辰八刻,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。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“午时三刻开斩”的说法,如,《西游记》第九回:“却说魏征丞相在府,夜观乾象,正萟宝香,只闻得九霄鹤唳,却是天差仙使,捧玉帝金旨一道,着他午时三刻,梦斩泾河老龙。”午时三刻,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,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。按阴阳家说法,此时是阳气最盛,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,两者说法略有不同。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,此时开刀问斩,阳气最盛,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,罪大恶极的犯人,被斩后“连鬼都不得做”,以示严惩。罪刑轻者,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,让其有鬼做。所以,“午时三刻,梦斩泾河老龙”,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。 三、更: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,按时更换,叫“五更”,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为一个时辰。戌时为一更,亥时为二更,子时为三更,丑时为四更,寅时为五更,其对应如下: 一更天:戌时 19:00 - 21:00 二更天:亥时 21:00 - 23:00 三更天:子时 23:00 - 01:00 四更天:丑时 01:00 - 03:00 五更天:寅时 03:00 - 05:00 “鼓角”、“钟鼓”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。 四、点: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,以下漏击点为名。一更分为五点,所以,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。如《西游记》第九回:“却说那太宗梦醒后,念念在心。早已至五鼓三点,太宗设朝,聚集两班文武官员。”“三更两点”就是指深夜11:48;“五鼓三点”就是指凌晨04:12。
古代朝代顺序及时间表
古代朝代顺序及时间表如下:
1、夏朝 前2100年 - 前1600年。[瓜]
2、商朝 前1600年 - 前1066年。[网]
3、西周 前1066年 - 前771年。
4、东周 前770年 - 前256年。
5、秦朝 前221年 - 前206年。
6、西楚 前206年 - 前202年。
7、西汉 前206年 - 23年。
8、新朝 8年 - 23年。
9、东汉 25年 - 220年。
10、三国 220年 - 280年。
11、 西晋 265年 - 316年。
12、东晋 317年 - 420年。
13、南北朝 420年 - 581年。
14、隋朝 581年 - 618年。
15、唐朝 618年 - 907年。
16、五代十国[文] 907年 - 979年。
17、北宋 960年 - 1127年。
18、南宋 1127年 - 1279年。
19、元朝 1260年 - 1368年。
20、明朝 1368年 - 1644年。
21、清朝 1644年 - 1911年。
中国古代朝代时间顺序表简约版
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如下:
夏朝:约公元前[章]2029年-约[来]公元前1559[自]年,共计:47[吃]1年
商朝:约公元前[瓜]1559年-约[网]公元前1046[文]年,共计:43[章]8年
周朝:约公元前[来]1046年-公[自]元前256年,[吃]分为西周、东周[瓜],东周又分为春[网]秋、战国,共计[文]:867年
秦朝:公元前2[章]21-公元前2[来]06年,前22[自]1年秦王嬴政统[吃]一六国,首称皇[瓜]帝,共计:16[网]年
西楚:公元前2[文]06年-公元前[章]202年,西楚[来]霸王项羽,共计[自]:5年
西汉:公元前2[吃]02年-公元8[瓜]年,汉高祖刘邦[网],共计:210[文]年
新朝:公元8年[章]腊月-公元23[来]年10月6日,[自]新太祖建兴帝王[吃]莽,共计:16[瓜]年
玄汉:公元23[网]-25年,汉更[文]始帝刘玄,共计[章]:3年
东汉:公元25[来]-220年,汉[自]光武帝刘秀,共[吃]计:196年
三国:公元22[瓜]0-280年,[网]魏、蜀、吴三足[文]鼎立,共计:6[章]1年
晋朝:公元26[来]5-420年,[自]分为西晋(26[吃]5-316年)[瓜]、东晋(317[网]-420年) ,共计:156[文]年
南北朝:公元4[章]20-589年[来],共计:170[自]年
隋朝:公元58[吃]1-公元618[瓜]年,隋文帝杨坚[网],共计:38年[文]
唐朝:公元61[章]8-907年,[来]唐高祖李渊,共[自]计:290年
五代:公元90[吃]7-960年,[瓜]后梁、后唐、后[网]晋、后汉、后周[文],共计:54年[章]
十国:公元89[来]1-979年,[自]共计:89年
宋朝:公元96[吃]0-1279年[瓜],分为北宋(公[网]元960-11[文]27年)、南宋[章](公元1127[来]-1279年)[自],共计:320[吃]年
元朝:公元12[瓜]71年-136[网]8年,元太祖孛[文]儿只斤·铁木真[章],共计:98年[来]
明朝:公元13[自]68-1644[吃]年,明太祖朱元[瓜]璋,共计:27[网]7年
清朝:公元16[文]44-1912[章]年,清太祖爱新[来]觉罗·努尔哈赤[自],共计:268[吃]年
扩展资料
从步入文明的门[瓜]槛之日起,中国[网]先后经历了夏朝[文]、商朝、西周、[章]东周(春秋、战[来]国)、秦、西汉[自]、东汉、三国、[吃]西晋、东晋十六[瓜]国、南北朝、隋[网]朝、唐朝、五代[文]十国、宋辽夏金[章]、元朝、明朝和[来]清朝等历史时期[自]。
历代统治者,以[吃]其各自的政绩在[瓜]历史舞台上演出[网]了内容不同的剧[文]目,或名垂青史[章],或遗臭万年。[来]其中在夏、商、[自]西周和春秋时代[吃],经历了奴隶社[瓜]会发展的全部过[网]程。从战国开始[文],封建社会孕育[章]形成,秦朝则建[来]立了中国历史上[自]第一个中央集权[吃]的大一统封建帝[瓜]国。
此后,两汉王朝[网]是封建社会迅速[文]成长的阶段,唐[章]、宋时期经历了[来]封建社会最辉煌[自]的时代,至明、[吃]清两代,封建社[瓜]会盛极而衰,并[网]最终开始步入了[文]多灾多难的近代[章]社会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中国历史朝代
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
子时: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。
丑时:北京时间[来]01时至03时[自]。
寅时:北京时间[吃]03时至05时[瓜]。
卯时:北京时间[网]05时至07时[文]。
辰时:北京时间[章]07时至09时[来]。
巳时:北京时间[自]09 时至11时。
午时:北京时间[吃]11时至13时[瓜]。
未时:北京时间[网]13时至15时[文]。
申时】:北京时[章]间15食至17[来]时。
酉时:北京时间[自]17是至19时[吃]。
戌时:北京时间[瓜]19时至21时[网]。
亥时:北京时间[文]21时至23时[章]。
扩展资料:
在中国古代,人[来]们用“铜壶滴漏[自]”的方法计时,[吃]把一昼夜分为十[瓜]二时辰,即子、[网]丑、寅、卯、辰[文]、巳、午、未、[章]申、酉、戌、亥[来],对应于今天的[自]二十四小时。半[吃]夜十一点到一点[瓜]的时间为子时,[网]一点到三点为丑[文]时,三点到五点[章]为寅时,其余的[来]以此类推。
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,所以,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,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“大时”,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“小时”。以后,随着钟表的普及,“大时”一词也就消失了,而“小时”却沿用至今。
求古代的时间对照表
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)。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)。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)。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)。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)。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)。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)。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)。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)。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)。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)。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)。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(www.fyeedu.net) 原文链接:http://www.fyeedu.net/info/113840-1.htm
古人没有钟表,他们是如何准确的判断时间的
计时的漏壶、漏刻
很早之前,用来[自]记录时间的工具[吃]是漏壶。一只装[瓜]满水的陶壶,底[网]部流失的水就像[文]流逝的时间,漏[章]的水越多,代表[来]流逝的时间越长[自]。公元前1千多[吃]年,古埃及人就[瓜]会用漏水的容器[网]计量时间。
中国古代则用漏[文]刻来测量时间,[章]漏刻是由漏壶和[来]箭刻组成,漏壶[自]里头盛水,箭刻[吃]上的刻度用来表[瓜]示时间。
立竿见影的日晷[网]
日晷则是白天记[文]录时间的工具,[章]用的是立竿见影[来]的原理。太阳随[自]着时间在天空中[吃]运行,不同时间[瓜]会有不同的日影[网],利用日影位置[文]的变化,就可以[章]来测量当下的时[来]刻。
日晷由一平台晷面和一根晷针构成。若晷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一致,和地平面成一固定角度,这种日晷称为赤道日晷。另外还有地平日晷和垂直日晷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