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星谈恋爱上热搜,网红谈恋爱上抖音,普通人谈恋爱上PDF”
“421页娱乐圈八卦汇总PDF近期吃瓜瓜汇总.pdf”
“热瓜 上海女老师出轨16岁学生被曝光.pdf”
在互联网的浪潮中,总是有一些新鲜、有趣的现象让我们目不暇接。最近,一种新型的“吃瓜”方式悄然兴起,那就是通过PDF、PPT等文件格式来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热点和娱乐八卦。这种新型吃瓜方式的出现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,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深入思考。那么,这种PDF、PPT吃瓜现象究竟有何魅力?又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呢?接下来,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~
01
年轻的一代舆论都这么玩了?PDF一站式服务“吃瓜”
"吃瓜"一词最初源于网络语境,用来描述网友们聚集讨论八卦闲事的行为,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词汇已逐渐融入日常生活,泛指对各种八卦趣事的旁观与关注。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舆论的传播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。尤其是年轻一代,他们对于舆论的参与和表达方式更是充满了创意和新颖性。
麦克卢汉曾言,不同的媒介会让人形成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习惯。遍布各大微博、微信聊天群的“吃瓜”PDF同样改变着当下年轻人对看八卦的追求。“PDF吃瓜”的火爆已经到达了有人专门制作吃瓜网站的程度,覆盖了国内外各个有瓜可寻的地区。看到PDF三个字,相信你跟小编一样,脑海当中已经可以联想出一场大型剧本杀了。PDF丰富的图文,曲折、狗血的情节,吸引了大量的“吃瓜群众”。
“PDF吃瓜”也是有迹可循,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贴吧的“挂人”。“挂人”指网友一旦与某人发生矛盾,便会通过发帖将自己的经历及对方的详细信息放在网络上,让对方陷入“社会性死亡”。PDF的制作其实与贴吧“挂人”基本一致,通过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,清晰列出证据,让“吃瓜群众”认可“瓜”的真实性。这种方式能够让制作者第一时间占据网络舆论的话语主导权,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融入其中,获得大部分网友们的支持与同情。
“这个页数,博士论文了吧。”
“这一篇页数上硕士论文水准。”
“PDF吃瓜”牛就牛在,它甚至比我写论文还认真,严谨得就像是要进行毕业答辩,不但划分大小章节,还怕“吃瓜群众”看不懂,精心提炼出各个故事发展阶段的关键词。这些PDF少则30页,多则421页甚至更多,无不让人佩服。
02
社交媒体时代的狂欢,传播方式隐蔽带来背德刺激感
吃瓜“PDF”之所以能够在人群当中疯传,离不开当下人们的窥私欲。正如美国思想家丹尼尔-贝尔所言,在当下,隐私可以像消费品一样进入大众文化的需求中,它不再具有过去的庄重和严肃,而成了消费者可以购买的产品。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,“PDF吃瓜”抓住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分享欲,每一次点击、分享和转发都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导火索。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,PDF的传播方式更具有隐私性,但又能在不经意间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,因此成为了一种绝佳的放瓜工具。
“给你吃个瓜,你别告诉别人哦!”
“哇!我今天吃到了一个瓜,给你分享一下。”
PDF的传播方式比较具有隐蔽性,主要在私域平台流通,这种形式给传播的信息带来了神秘感,更具吸引力。由于其内容往往匪夷所思、突破三观,涉及两性关系,所以一定程度上更是给“吃瓜群众”带来了背德刺激感。“吃瓜群众”乐此不疲地跟自己的好友分享好不容易获得的PDF。PDF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,兼具信息传递及社交的双重属性,将传播者与接收者二者关系进一步粘合起来。传播PDF的人能在传播中获得一种崇拜感,彰显自己信息来源丰富、社交人脉广大。接收者在传播中弥补了自己的错失焦虑,及时跟进社会热点,成为参与者,与大众建立起共同的话题。他们一同或调侃、或评论、或猜测,尽情享受着这场社交媒体时代的狂欢。
03
开学第一课社交媒体时代的审判,“PDF瓜”是谣言?还是事实?
“ 个人爆料,贵在真实。”
随着曝光人所处行业的不同,PDF玩出了不同的花样。学术界的瓜,引用、摘要、关键词,论文几要素全部包含,呈现出一派论文风格;互联行业的瓜,条理清晰各种图表,像极了绩效OKR的梳理;金融行业的瓜,充满各种详细数据、金额,如同他们的职业一样为了防范风险,十分严谨......
“说好的绝世狗血剧情,就这?”
吃瓜固然快乐,但是有的时候,看似真实、有条理的PDF实则为杜撰的。有一个段子,留学生至暗时刻之一,打开群里的PDF吃瓜,结果发现主角竟是自己。正如剧作家罗伯特·麦基所言,人类对于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。随着网络流传PDF数量的增加,普通的出轨、pua内容似乎已经不再能够吸引“吃瓜群众”的注意力,于是有的人开始真假参半,甚至全靠编。看似精心雕琢的文本,实则也开始混入了不真实。一位自媒体博主@满分激光枪 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,他借助 AI 技术伪造了一个新的微信号和一份爆料 PDF 文件。在将文件发送到微信群后的一天内,该微信号就收到了多达 82 个新好友的申请,达到了上限。其中,约 20%的人夸赞当事人漂亮并表示想交朋友,11%的人则对当事人进行了辱骂,还有 4%的人在知道真相后仍然继续羞辱当事人。“后真相”时代已经到来,客观事实在塑造舆论方面的影响力低于情感呼吁和个人信仰的情况”。网民不再关心PDF的真相是什么,PDF似乎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读物,读完便罢。人们对于事件的讨论更多地让位于情感宣泄,真实早已在不断的阐释中变得支离破碎。有些PDF最后证实了有些部分,爆料者为了宣泄情绪而故意夸大事实,但人们已经被情感裹挟,享受到了短暂的刺激,没有精力,也不再关心最后的结果如何。
04
开学第一课情感判官or网络私刑的帮凶,“PDF吃瓜”违法吗?
“PDF吃瓜”是当下普通民众引起舆论关注的主要手段,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。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中谈到“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,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,并且非常之敏感”。吃瓜PDF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,一旦开启就,后果无法预料。在全媒体语境下,“吃瓜群众”通过网络的匿名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观察,获得了隐藏的主体权力,“吃瓜群众”构建起的同景监视对被围观者的心理乃至行为产生规训,当事人变成了被凝视的物化对象。
“PDF吃瓜”这种看似正确的行为方式背后,隐藏着不少法律和道德风险。从法律层面来看,吃瓜PDF可能涉及侵犯他人名誉权、隐私权、个人信息权、肖像权。吃瓜PDF大多以文字为载体,如其中存在贬损他人人格、毁损他人名誉的内容,即有可能构成侮辱,与相关事实的真实性无关。常见的“渣男”“渣女”词汇,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侮辱性词汇。
隐私权的种类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、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、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。曝光他人不道德行为,必然会涉及到他人不愿公开的相关事实。如果曝光人仅仅是出于个人恩怨,或为了博取眼球、赚取流量,失去了正当性,属于违法行为。
不仅如此,如果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,信息实际被点击、浏览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,将构成诽谤罪。所以作为吃瓜看客的大家也要谨慎,很有可能自己不经意间就侵犯了他人的权利。
阿兰·德波顿在其书籍《新闻的骚动》中提到,“有些力量远比新闻审查更具危害,也更加愤世嫉俗,那就是——以足够紊乱、零碎和割裂的方式讲述事件,让多数人对政治感到困惑、乏味和分神,以至于当面对最重要的议题时,都没有了持续关注的能力,无法摸清来龙去脉。”网络空间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,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和操纵。一些不负责任的吃瓜内容可能引发网友的过度解读和恶意猜测,进而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因此,我们需要对理性审视吃瓜PDF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、有序的网络空间。
05
结语
罗宾·邓巴在《梳毛、八卦及语言的进化》中认为,人类的闲言碎语代替了“梳毛”,人就能够在做其他事情(如觅食)的同时进行“梳毛”,即传播流言、八卦。如今的互联网中处处弥漫着不信任感,我们不应将“要用一个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,去回应另一个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。”作为共识。著名作家刘震云在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中写到:“吃瓜群众并不在场,却又无处不在。你无事时他们沉默; 你出事时,他们可以在瞬间掀起狂欢的波澜,也许还会决定你的命运。在全民吃瓜的年代,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,既是参与者,又是看客。”
PDF的形式确实满足了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信息需求,让我们八卦娱乐变得更加便利。然而,这种现象也暴露出网络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。近期女教师出轨16岁学生的事件后续就是,作为PDF的撰写及曝光人的事件女主的丈夫涉嫌侵权。这也警示了我们,需要理性。无论PDF真假,其对当中主角的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与伤害都是无法挽回的。如若当事人与围观者都迷失在情绪的宣泄中,那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是流水线生产的吃瓜PDF和那些正真需要借助PDF力量发声的弱小者被挤压的空间。我们应该在保持开放、包容的心态的同时,加强监管和引导,推动网络文化健康、有序发展。这既是对网络文化本身的负责,也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。
参考文献:
《从天涯到豆瓣:吃瓜的那些年》 @复旦人周报 公众号
迈克尔·加扎尼加,彭雅伦.为什么人类天生爱八卦?[J],视 野,2017(03)
杜智涛.从围观到失序“吃瓜”舆论场的“次生舆情”形成与演化[J].人民论坛.2020,9:108~111
《没忍住,我还是把那婊子做进了PDF》@满分激光枪 公众号
《PDF吃瓜:互联网新型电子诉状》狐说
《看完微信群里的黑料 PDF,我成了网络私刑的帮凶。》差评
据公司介绍,这是一款完全可以依靠文字指令生成较为完整的视频的模型,与以往的文生文、文生图、图生视频相比又创造了一个人工智能的极限。
发表评论